嗨~我是老K。最近好嗎?
上週開始了這個自媒體創業週報的計劃,也在上週日發出了第一篇 —— 「開篇:從小白到專業,你該經歷的第一個階段」的首發週報,練了練手。
從決定要做這件事到現在大約兩週,默默分享了幾次這個新週報企劃後,也有 300 多個訂閱者了。
當然,比起經營超過一年、由我們總共四個夥伴一起經營的《領先數位週報》,這個週報目前的訂閱人數還不算太多。
不過這樣也好,其實對我來說持續發布自媒體相關的經驗與分析,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趁著人數還不多,希望每週的週報送到你手中之後,都能收到你的真實反饋與想法。
讓我持續修正、變得更好,你也能獲得越來越符合你期望的自媒體內容。
🌟 我經營自媒體至今的四個階段
上週我提到了我自己經營自媒體至今的四個階段:純粹、刻苦、考驗、展現。
並且分享了該開始經營時,架設部落格、每天被熱情叫醒的那段「純粹」的日子。
今天想要透過我自己定位成「刻苦」的那段故事,來跟大家講講:
「還不夠專業的我,是怎麼一步步開始把自媒體經營起來,並且獲得大幅度突破的」
這封信的篇幅,大概只夠我寫上半段的故事 —— 遇到自媒體瓶頸,跟我後續的嘗試。
在下週四的信件,我再來與你分享下半段的故事,同時也就是我最大的自媒體轉捩點 —— 我是怎麼走著走著,就開了堂將近破萬學員的線上課程?
那麼,故事開始!
🥺 在自媒體經營的正順利時,我卻遇到了低潮期
我 2019 年末開始經營自媒體,大約一年後,寫了十幾二十篇文章、也發了許多社群貼文。
網站的流量不錯、網站搭配著聯盟行銷,收益也突飛猛進、成長到能勉強養活自己, IG 社群的起步也非常順利。
但我卻在這時候,第一次感受到「自媒體經營低潮」。
為什麼呢?因為我覺得我不夠專業、我不夠有料。
雖然經營了部落格,寫了一些數位工具教學,但在差不多十篇文章之後,卻發現我已經把老本用光、原本會使用的軟體都教得差不多了。
雖然經營了IG社群,每天發文都有不錯互動,但我始終覺得我只是在「分享生活體悟」,毫無專業、也對大家除了心靈雞湯之外,沒有什麼實質幫助。
當時的我,迫切想要擁有專業。 一個能讓大家看見我、認可我、也只有我能做到的專業。
面對這個情境,我迷茫了幾週之後,就對遇到瓶頸的自己說:
「這樣下去不行,我不知道我該寫什麼內容,也沒心情繼續創作。那…不如換個心態,來學點東西好了?」
也就是這個決定,開啟了我持續成長的幾次嘗試,最後迎來了我自媒體生涯目前為止的最高潮。
🚀 學習社群經營,學到了什麼是「包裝」
那時我第一次嘗試的,是找到了社群經營的前輩「S編」,購買了她的三個月社群顧問服務。
一直以來我自己 IG 經營的方法,都是靠著寫我自己那些很精彩的人生故事(駐唱的過去、接案工程師的經歷),並也跟現在一樣,常分享各種生活體悟與總結的思維。
但是我遇到了個很大的問題:「我完全不懂的經營的策略,我只知道不斷的創作。」
不懂數據分析,只知道看看洞察報告,卻也不知道能做些什麼。
不懂文案撰寫,只是認真的寫著故事,想著怎麼分享能更好懂。
不懂社群企劃,只知道能辦限動活動,讓大家一起參與到創作。
找了 S 編之後,收穫了很多社群數據分析技巧,也每個月會定期回顧每篇文章的狀況,紀錄下優化點。
同時也在這段顧問期間,解決了我最頭痛的問題:「如何在自由創作的情況下,還能獲得好的互動、粉絲成長」。
在那時,我的網站教學的是「軟體、數位工具」,而社群則分享著我喜歡的「心靈成長、自我成長」的內容、非常自由的從生活中找到靈感,然後創作著。
兩邊不一樣的內容方向,讓我一個人整個忙翻,又要兼顧網站創作、又要寫社群貼文,焦頭爛額。
那時我曾經想過,是不是把網站的軟體教學放到社群就好?
但網站的那種死板的軟體教學,在社群上根本沒人要看。
而 S 編當時替我指引了一個很棒的方向:「先自由創造靈感、創作內容,在發出前再透過精準的社群定位,將內容再製包裝就好。」
當時我找到了一個強大的定位 —— 「高效工作與生活」 —— 讓我可以在自由從生活獲取靈感的過程中,還將這些自由創作再製成吸引大家的內容。

比如,我能從我碩士論文不斷拖延的體悟,延伸到「觀察自己產生拖延症」的原理。
或者,我也能從下課後回家再學習的習慣,延伸到「下班後如何保持學習」的心法。
我的靈感來源,依舊是我自己的每日生活。
但我的創作換個視角來詮釋,就突然能打中人心了!
學會了內容的再製與包裝,也讓我懂得站在讀者視角,去把「為了自己創作」的內容,製作成「讀者會想看、會有啟發、會有實質幫助」的乾貨。
同時保持自由創作的靈活度,又兼顧了市場的需要,真的獲得了很大改變。
💭 接觸了「復盤」思維,懂得從過往經驗萃取出寶藏
學了社群經營後,很意外的,我並沒有馬上回到崗位上「繼續創作繼續衝」。
反而我更意識到「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不足」,也因此我決定要再去學更多東西。
就這樣走著走著,我無意間遇上了《復盤訓練營》,也就是那個改變一切的開頭。
復盤訓練營是雷蒙在 2020 年底,嘗試第一次開設的一個特別的實驗。
當時我訂閱了他的付費電子報,看到他說:想給 25 個人免費參與首屆復盤訓練營,也讓他們能測試訓練營這個線上教學模式。
當時抱持著「想學更多」心情的我,馬上第一時間就搶著報名了。
在復盤訓練營中,教了我怎麼翻出自己過往一年的所有經歷、所做的每一件事、甚至是發出的每一則訊息。
然後從這些事件中,找出值得拿出來回顧的事件,並透過 STAR 框架進行拆解分析。
最後,從拆解出的這些核心方法中,找出對未來有幫助的理論核心
最終完成「事件 → 經驗 → 方法」的這整個復盤(總結經驗)的過程。

還記得當時的我,翻了我所有的相簿、訊息紀錄、截圖、社群發文、網站文章創作、雲端硬碟檔案等等,按照日期把所有東西列了出來,只為了進行更好的復盤、知道我到底有哪些過往經驗是很寶貴的。
沒想到這樣一做之後,我才意識到「原來自媒體的這一年來,我做了這麼多這麼多事,有了這麼多收穫」。


還記得那時,跟我同期的學員看到我的作業整個超大驚呼:「原來還可以這樣把自己的過往經歷翻個底朝天,太強大了!」

那時候,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個復盤訓練營上。
💪🏻 復盤訓練營的投入,帶來了我從沒想過機會
這個營隊的學員作業系統是基於 Notion 建造的,因此我也開始默默的熱心幫忙,提供了很多優化系統的想法。
復盤訓練營結束後,我與雷蒙持續交流 Notion 用法,也提到那時我有收到出版社的 Notion 出書邀約。
後來某天,我就收到了這則訊息:

收到訊息簡單約了個時間對談後,我還很開心的這麼回覆雷蒙:

就這樣開始了 Notion 線上課程的合作,一直走到了後來的 Notion 訓練營,又到了現在線上課程快破萬學員,訓練營也有破千位學員了。
(準備課程、痛苦度過三個月錄製課程,邊逼自己瘋狂跟上進度的故事,下週繼續跟你分享)
❓ 回到主題:專業不足,可以經營自媒體嗎?
從上面的故事你一定也發現了一件事:「我在專業不足時,就以經經營自媒體一年、有了可以養活自己的月收入了。」
但同時你也會發現「專業不足,絕對會讓你在經營到某個階段時,遇到瓶頸無法繼續走下去。」
所以,專業還不夠,是絕對可以開始經營自媒體的。
但我們也要在經營自媒體的同時,想辦法持續提升自己的專業。
📌 替大家整理成幾個,初期經營自媒體的注意要點:
一、怎麼選擇自己要經營的主題?
選主題時,記得優先選自己感興趣、市場有需求,同時也要讓自己能持續學到東西的主題。
但要誠實的告訴你:「初期你的選題,十有八九都不會是你未來所經營的方向。因此,多關注這主題式否能讓你自己有所成長比較重要!」
比如現在很多人做的「分享收入、分享理財配置」,是非常夯的 IG 社群話題。
如果你只是跟風、純粹列出自己的每月收入來吸引共鳴,那長期來說你不會有什麼成長。
但若是把重點放在定期總結、獲取經驗、改變未來做法上,你就能在分享紀錄的同時,也讓自己成長。
分享自我成長內容也是,不要為了博取眼球而光顧著寫一些雞湯名言。
重點放在你當下需要學習的內容,而把學習的過程與成果分享出來,就是更好的主題定位。
二、如何更好的創作?
初期創作,重點在於「先找到從靈感 → 創作 → 包裝 → 讓市場考驗的流程」
盡可能找到自己的所有靈感中,哪些靈感市場最需要、最有獨特性。
分享一個很簡單的密技:
把你的內容當作實驗。先規劃並發布十篇內容,總結出幾篇最受歡迎的內容。
然後用這主題與切角再延伸出十篇內容,繼續測試。
最終,你就會更懂市場,你也學會了從你自己的靈感中,找出對市場有吸引力的內容該怎麼做。
三、如何看待成果?
初期你也許會滿腦子想著要賺到錢、要養活自己,這也沒什麼錯,畢竟這就是現實。
但更要請你知道的是,初期最重要的,是「累積」。
因為只有持續累積、你才會持續變強大,才會有更有效率的未來
而不是整天努力的創作、接業配,然後忙前忙後、忙死自己。
別在初期就總是在意蠅頭小利,要多告訴自己:
「等自己慢慢變專業、做得更好後,絕對也能獲得更多。」
不管在什麼階段,比起「成果」你永遠都該更在意「成長」。
只要好好關注於自己的成長,你就不會被社群數據綁架、被外界吸引給誘惑,你就能更好的做好自己、成為自己。
這邊週報就先分享到這,希望你享受這樣的真實故事,以及簡單的方法指引。
如果你有任何的感想與建議,非常希望你能回信告訴我。
就算是短短幾個字的鼓勵,也能給我很多繼續寫下去的力量。
那我們就下週四見,期待繼續與你分享更多故事
“祝福我們都在嘗試的路上,持續突破自我。”
—— 老K